DNA損傷應答又成禍首


“在發達國家,慢性腎臟病的發病率在持續上升,而人們還不了解這一現象的原因。慢性腎臟病已經成為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,”文章*作者,C.S. Mott兒童醫院兒科和人類遺傳學教授Friedhelm Hildebrandt說。
通過外顯子測序,Hildebrandt及其同事在斑馬魚疾病模型中研究了神纖維化和腎消耗病nephronophthisis,檢測到了慢性腎病CKD的一個新致病基因FAN1。研究人員在斑馬魚疾病模型中敲除fan1,引起DNA損傷應答升高、凋亡現象和類似腎消耗癥的腎囊腫。
研究結果顯示,此前認為與慢性腎病并不相關的DNA損傷應答DDR其實也是該疾病的一個致病機制。“DNA損傷是各種化學物質一起作用的結果,了解基因毒性物質在慢性腎病中的作用可能很重要,”Hildebrandt說。
FAN1蛋白具有核酸酶活性,在范可尼貧血癥DNA損傷應答DDR的通路中能對DNA鏈間交聯ICL進行修復。研究人員發現FAN1(范可尼貧血相關核酸酶1)的突變會在慢性腎病患者中引發巨核間質腎病KIN(karyomegalic interstitial nephritis)。
研究人員發現攜帶FAN1突變個體的細胞對ICL誘導劑絲裂霉素C敏感,但與范可尼貧血癥患者的細胞不同,這種細胞在二氧環丁烷處理后不會發生染色體斷裂或細胞周期阻滯。野生型FAN1細胞對ICL誘導劑不敏感,但cDNA攜帶FAN1突變的KIN患者細胞對ICL誘導劑敏感。研究人員在在斑馬魚中敲除fan1基因,導致DNA損傷應答增加,引發了凋亡現象和腎囊腫。
“我們的研究發現,對環境中的基因毒性物質敏感,和DNA修復不足,是腎纖維化和CKD的新致病機制,”Hildebrandt說。
- 上一篇:科學家揭示細胞中活的微處理器
- 下一篇:PTPN22激活AKT促進白血病細胞生存